据估计,成年人中约70%-80%有脚气。脚气,对于很多人来说,是一种折磨,每次在家脱掉鞋子,骚臭的气味扑面而来,在公众场合更是不敢脱鞋子。此外,即便味道不大或者没什么味道,脚上的瘙痒也难以忍受,恨不得能换一双脚。
这虽然不是什么大病,却容易反反复复,如同变幻莫测的天气,只要身体局部出现湿、热,脚气就很容易卷土而来。
脚气,病名为“足藓”,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癣类皮肤病。一般发生在两侧足底以及脚趾之间,俗称脚弱、脚癣、脚湿气、香港脚。
临床上,通常将脚气分为糜烂型、水疱型、角化型这三种类型。
糜烂型脚气常发生于第三与第四或第四与第五趾之间。初起趾间潮湿,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,剥去皮屑为湿润、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,易继发感染。
水疱型脚气常常发生于脚边缘部位,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,有的可融合成大疱,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。自觉奇痒,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。
角化型脚气常发生于足跟,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,角化脱屑、搔痒易发生皲裂,该类型无水疱及化脓,病程缓慢多年不愈。
在中医上,古典医著《医宗金鉴外科心决》曾对其病因及症状作了形象的描述:“此证由胃经湿热下注而生,脚丫破烂,其患甚小,其痒搓之不能解,必搓至皮烂,津腥臭水溃疡时,其痒方止,次日仍痒,经年不愈,极其缠绵。”
一般来说,脚气的治疗主要分为外用药和内服药治疗,其中多以外用药为主。外用抗真菌药膏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,少数患者会使用内服抗真菌药物。(注:需要注意的是脚气和脚气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,但两者不是同一疾病,不要混淆了)
另外,在脚气的治疗上,中医中药治疗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治疗手段,不少中药具有抗菌以及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。
中医认为,人体是一个整体,虽然皮肤病发生于表面,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内脏紧密关联。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,肌肤腠理受邪,可趋于内,进而影响内脏;而一些内脏病变,亦可形诸于外,通过皮肤表现出来。脚气多与湿热、湿毒侵淫有关,和人的肝脾肾有着密切的联系,因此治疗上多从调理肝脾肾入手。
脚气的中医辩证施治常分为干、湿两种类型。通常来说,以足胫肿与不肿为别,肿大重着者为湿脚气,其性偏寒;足胫不肿,枯瘦干燥为干脚气,其性偏热。
干脚气,相当于西医所说的鳞屑型和角化型。多由于阴虚内热,湿热、风毒之邪从热化,伤及营血,筋脉失养所致。鳞屑型主要症状是在增厚的皮肤上出现红斑,丘疹;角化型是皮肤过度角化、粗糙。治疗上主要为宣壅化温,和营清热。
湿脚气,则相当于水疱型和糜烂型,病因主要为水湿之邪感受于下,经络不得宣通而致病。临床上根据病因主要分为湿热脚气证、寒湿脚气证以及淤血寒毒证三型。
(1)湿热脚气证: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之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,瘙痒,或渗出黄水,或红肿溃烂蜕皮,甚至脚趾肿胀,舌红苔黄,脉沉或无变化。治疗应以“清热燥湿,温化止痒”为主。
(2)寒湿脚气证:这种类型主要是由于寒湿侵入,肆虐肌肤营卫,导致肌肤得不到气血滋养,加上皮肤体表又受到寒湿的肆虐所导致的。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,瘙痒,或渗出黄水,或麻木冷痛,或溃烂蜕皮,手足不温,甚至脚趾肿胀,舌淡苔白,脉沉。治疗应以“散寒除湿,温化止痒”为主。
(3)淤血寒毒证:由淤血内阻,淤血与寒毒相结而浸淫肆虐而致。主要症状表现有脚趾间或足底部潮湿糜烂,瘙痒,疼痛,或浸淫流脓血水,脚趾颜色暗紫,或痒痛,或溃烂蜕皮,甚至脚趾肿胀,舌质暗苔薄,脉沉。治宜“活血化瘀,散寒解毒”。
无论是外用药膏或中药洗脚,还是内服药物,脚气是可以治愈的,但很容易复发和再次感染,所以除了常规治疗外,科学的预防起着关键的作用。
(1)注重个人卫生:脚气感染常发生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,所以,洗完脚后,应及时擦干脚趾间,避免脚部长期泡在水中。改穿透气性好的鞋子和袜子。
(2)尽可能不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用品,如拖鞋、浴巾、浴盘、指甲刀等,以防脚气传染。
(3)积极治疗自身其它疾病,如甲癣(俗称“灰指甲”),又比如长期使用激素或有慢性病的患者,由于抵抗力降低,真菌感染的风险会增加,所以应特别注意皮肤的防护。
PS:内容仅供参考,更多健康养生、疾病科普,可以关注我!
【声明】:在任何情况下,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,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。对于因使用、引用、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的损失、风险及纠纷,本院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相关录像
相关集锦
热门